知识和智慧的区别:IQ 到底重不重要?
- 2018-12-16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有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他们有着完全不同的背景,但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研究同一件事。在本文这个案例中,研究的对象是大海。第一个人是大学教授,是一名海洋学专家,而第二个人是一个老渔夫。
这位教授的研究与国际接轨,克服了许多挑战,最终进入了最负盛名的大学,在人类知识的边缘进行探索。而渔夫的经历很普通:他高中毕业,这在他所在的社区里已经算相当有成就了——但是,最终他继承了父亲的职业,与大海为伴,就像自己的父亲继承了祖父的职业一样。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两个人研究的领域完全相同,但出发点和目的略有不同。教授知道地球上控制水体的所有因素,但他在真实的海洋中所花的时间很少。当然,渔夫所有的时间都在大海中度过,但他对那些高端的术语却知之甚少。
现在,让我们考虑一个有趣的问题:这两个人当中,谁对海洋的运作有更深刻的理解——教授还是渔夫?
知识和智慧的区别:IQ 到底重不重要?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也是一个模棱两可的问题。如果你的第一反应是问自己这个问题,以弄清“更深层次的理解”是什么意思,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问这个问题时的情景很重要。这个问题可能是关于哲学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也有可能是关于心理学的(智商测试衡量的是与现实世界相关的有意义的东西吗?),还有可能是关于逻辑的效用 (抽象与现实)。很多人只倾向于一方,很难能以一种公平的方式在双方之间进行调和。
这个问题的核心其实是一个关于知识的问题:我们是如何获得知识,如何来了解这个世界的?理性主义说,知识来源于思想 (凭语言、推理和数学),而经验论说,知识来源于感知 (凭观察、习惯和直觉)。而且一旦这种区别被设定,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就会沿着各自的道路渐行渐远,导致很多无谓的争辩。
我自己对这个问题思考的出发点略有不同。首先,我认为回答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先区分知识和智慧,然后,我认为我们应该抛弃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二分法。例如,在佛教中,没有二分法,因为在传统中,思想本身也被认为是一种知觉,它是一种更强大的知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辅助知觉。他们的出发点是知觉,包括人类身体的每一种能力——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还包括思想——作为对现实本质的探究。
很明显,人类并没有体验到所有的知觉。例如,蛇能在自己的感知范围内看到人类看不到的东西。同样的,狗也能嗅出人类无法嗅出的东西。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景象和气味在人类环境中不存在,这仅仅意味着,人类还没有进化到能用身体来感知这些事物的存在。假设,如果知觉是一个无限的黑暗场,那么每一种感觉都可以被认为是一小束亮光,照亮知觉的一部分来揭示现实。狗或蛇的感知范围和人类的感知范围都分别会照亮整个知觉黑暗场的一部分,但都不能捕捉到全部。
当然,人类有趣的一点是,我们有着复杂的思考能力,这允许我们创造知识。那么,什么是知识呢?按照之前的类比,知识是超越单束光而窥视整个知觉领域的能力。你也许能够通过训练改善听觉和视觉,让你感知到更多的现实,但即便如此,你所能听到和闻到的仍然是有限的,这意味着人类五种感官的感知范围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第六感,也就是辅助知觉——思想,可以让我们用语言和数学创造出抽象的东西,来预测在离我们一百万光年的星系里会发生什么。在某种程度上,思想让我们可以创造更多的感官去探索知觉和宇宙。这也就是称思想为辅助知觉的原因,所有这些都不是由经验直接得到的,而这也可能带来一些偶然的问题。
思想和知识在现实的基础上又添加了抽象的东西,如果有了恰当的思想和知识,我们就能用来描绘现实。这也意味着,不管我们描绘的有多好,它仍然是一个假想的结果,而不是实际的东西。而通过其他五种感官的观察和直觉,可以让我们直接体验现实,不需要加以描绘,那是一种与大脑相连的纯粹的体验。当然,众所周知,其他五感也可能会将我们引入歧途(例如暴怒,这并不总是对眼前事实的反映),但如果得到充分训练(例如佛教倡导的冥想),那么我们通过五种直接的感官能思想比更好的感知现实。
高级冥想者的感知能力比一般人更强,据说他们拥有更高的智慧。这并非巧合,因为他们对现实的体验更真实,不那么模糊。他们学会了如何将自己的存在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直接与周围的环境互动,与环境融为一体。我们可以说,思想或者思维,作为辅助知觉,是我们构建知识的基础(不管是集体创造科学,还是个人学习科学),这样,知识就会走向理性主义。但是,其他五种感觉让我们创造了智慧,而智慧永远只是属于个人的,它又错误地倾向于经验主义。将它们相互对立就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二者在以一种我们还无法描述的方式进行相互作用。
让我们回到教授和渔夫的问题,教授知道关于海洋的知识,而渔夫在如何与海洋和谐相处方面更为明智。二者的区别很重要,因为教授是依靠辅助感官(思想或者思维)来解释现实,而渔夫则是利用五种感官提供的信息来充分理解眼前的事实。
如果教授突然接触真实的大海,只有知识而没有任何经验,他可能很难与大海互动。对于一个经验完全空白的人来说,他很难有充分的直觉告诉他如何在风暴中生存,或者如何应付洋流。与教授相反,渔夫或许能够驾驭海洋所有的狂暴,但在理论上他说不出这是为什么。
在心理学领域,智商(IQ)的被当做是用来粗略衡量一般智力(主要是遗传性的)的方式,其背后有着悠久的研究历史。事实上,这是该领域最具体的测试方法之一,它所显示的相关性也相对较强。然而,关于它是否真的在现实世界中那么重要,则存在着许多争议。自然,人们有动机去低估IQ测试的作用(“让我们无法控制的东西来决定我们的生活,这是不公平的”),也有动力去高估它的作用(智商很难被准确地测量,但有些人总是对IQ测试的准确性抱有极大的信心。)那么问题来了:智商与现实世界中的成功有多大关系呢?
在我列出的框架中,IQ大概可以代表抽象思维的能力,也就是创造和积累知识的能力。那么知识能帮助我们在现实世界中遨游吗?或者说,教授是否比普通人更有能力应对恶劣的海洋环境?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也就是说,一个渔夫如果能够花很多时间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积累智慧,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纠正错误,那么他就不需要有多高智商就能在特定领域立足。
智慧可以是与环境相关的(比如成为一个伟大的渔夫,或成为一个伟大的足球运动员,抑或是成为一个优秀的撰稿人),也可以是一般意义上的(比如拥有为人处世的智慧,或者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两种智慧都可以帮助获得更多知识,但知识却不是达到智慧所必需的,如果一个人的感知能力已经发展的足够高的水平,而IQ测试对此没有任何解释能力。IQ测试的作用就是告诉你,你天生有积累和创造知识的能力。这显然是重要的,但还不够重要,因为现实世界比理论还多一步,就是行动——与环境互动并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这是一个与理论完全不同的东西。
当一个渔夫在海上时,他会随着海浪移动,与他脚下的生物共舞,没有多余的思考,也没有所谓的抽象。他在自己的身体上体验到了物理物质的细微振动,然后他的大脑根据之前的经验将这些振动情景化,这些经验是通过之前的错误和教训获得的,它告诉他该做什么。如果没有经历过海洋生活,就不可能完全复制这一过程的效果——没有真正经历过,任何知识、智商测试都无法拯救他。
教授可能在海洋学领域做重要的研究,这项研究甚至可以揭示一些人与自然的之间全新的知识,增强我们人类的集体知识,以这样的方式将我们引向更璀璨的未来。但这一领域与生活经验的领域不同,与现实的微妙之处不同。
这种思维方式有很多好处,但对我来说,最大的好处之一是,让我重新理解了一个老生常谈的真理,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都可以教你一些东西。我作为一个天生好奇心很强的、有时还比较傲慢的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知道很多东西,然后用这些知识来跟人玩文字游戏。我总是觉得自己知道的比做的多——如果我能在逻辑上理解一件事,那就够了,我已经get到了;我并不需要总是听取别人的意见,我也不需要尊重他们的经验,也不需要了解经验教给他们的智慧。
如今,时间教会了很多东西,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拜托之前的想法,但我做的越来越好了,我学会了停顿,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当他人似乎掌握一些真理的时候给别人缓冲的空间,即时他们没有充分语言来表达,也能通过自然的方式与我产生共鸣。
在有自己的偏见和独特的倾向的基础上,赢得争论很容易。但事实是,现实是混乱的,人是复杂的,而我们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在同一时间,很多事情都可以是真实发生的,这取决于相互作用,取决于所处的环境。问题的关键是永远不要宣称某方胜利,不管是理性主义还是经验主义、不管是智商重要还是不重要。我们要做的是诚实地评估现实,理解什么在起作用——为什么起作用,如何起作用,以及何时起作用。
原文链接:https://medium.com/personal-growth/the-difference-between-knowledge-and-wisdom-and-does-iq-matter-7e0a48308067